紅色的起點-免費閱讀-現代 葉永烈-全文TXT下載

時間:2020-02-27 16:42 /遊戲異界 / 編輯:查克拉
小說主人公是陳獨秀,馬林的小說叫《紅色的起點》,本小說的作者是葉永烈所編寫的鐵血、軍事、歷史類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在張國燾的記憶螢幕上,“李達是一個學者氣味很重、秉杏直率的人,有一股湖南人的傲

紅色的起點

閱讀所需:約4天零2小時讀完

閱讀指數:10分

更新時間:2019-06-27 08:34:53

《紅色的起點》線上閱讀

《紅色的起點》章節

在張國燾的記憶螢幕上,“李達是一個學者氣味很重、秉直率的人,有一股湖南人的傲,與人談話一言不,往往會睜大雙目注視對方,似乎怒不可遏的樣子。他的簡短言詞,有時堅得像鋼鐵一樣”。

接著,張國燾來到本書小引中所著重描述過的那幢著名的子——望志路一○六號。這時李漢俊已從三益裡遷入這裡。

張國燾如此形容李漢俊:“他也是一位學者型的人物,可說是我們中的理論家,對於馬克思經濟學說的研究特別有興趣。他不易附和人家,坦率表示自己的不同見解,但度雍容,喜怒不形於。他熱誠地歡我的先期到達,認為很多事在通訊中說不清楚,現在可以當面商討。”

張國燾從“二李”那裡,迅速地察覺“二李”與馬林之間的關係不那麼融洽。

張國燾這麼回憶李達的話:

“馬林曾向他聲稱是共產國際的正式代表,並毫不客氣地向他要工作報告。他拒絕了馬林的要,理由是組織還在萌芽時期,沒有什麼可報告的。馬林又問他要工作計劃和預算,表示共產國際將予經濟的支援。他覺得馬林這些話過於唐突,因此直率地表示中國共產還沒有正式成立,是否加入共產國際也還沒有決定;即使中國共產成立之而加入了共產國際,它將來與共產國際所派的代表間的關係究竟如何,也還待研究;現在本說不上工作報告、計劃和預算等等。他向馬林表示,共產國際如果支援我們,我們願意接受;但須由我們按工作實際情形去自由支。……”

張國燾從李漢俊那裡,也聽到類似的意見。

“二李”格耿直,怎麼想怎麼說,怎麼說怎麼做,於是與馬林之間產生明顯的分歧,有幾次差一點吵了起來。

張國燾從“二李”那裡知了馬林和他們會談的內容。於是,他來到南京路上那大東旅社,在屋花園跟馬林會面。

他記憶中的馬林的格是非常鮮明的,與維經斯基的和顏悅、為人隨和恰成反比例:

“馬林給我的印象是不平凡的。他這個格強健的荷蘭人,一眼望去有點像個普魯士軍人。說起話來往往表現出他那議員型的雄辯家的天才,有時聲俱厲,目光人。他堅持自己主張的那股倔犟兒,有時好像要與他的反對者決鬥。”

難怪,如此倔強的馬林,會與直來直去的“二李”僵了關係。

張國燾雖然比“二李”小七歲,但是顯得圓乖巧,他既與馬林很談得來,又與“二李”很密。這樣,他往來於馬林與“二李”之間,成為雙方的協調人。中國共產“一大”的籌備工作,原是由“二李”負責。這麼一來,張國燾來,反客為主,把籌備工作的領導權抓在手裡。此,中國共產“一大”由張國燾主持,內中的緣由在這裡。

北京的另一名代表劉仁靜,比張國燾晚些天來上海。他和鄧中夏一起從北京來到南京。七月二至四,劉仁靜、鄧中夏在南京出席了“少年中國學會”年會——因為這個學會是在一九一九年七月一正式成立的,所以選擇七月一這一天召開年會(劉仁靜未趕上開幕式)。這樣,劉仁靜大約在七月六到達上海。

據謝覺哉記所載,毛澤東和“何鬍子”是一九二一年六月二十九六時離開沙,坐船到武漢,再轉船,抵達上海的,時間大致上跟劉仁靜差不多。

陳潭秋和留著小鬍子的董必武一起,在武漢登上船,順著東流,駛往上海。

王盡美和鄧恩銘自從與張國燾作了一會談之一起相約冻绅,登上南去的火車,往上海。

不久,周佛海也登上海,從本鹿兒島往上海。

姍姍來遲的是廣州的代表。不論是馬林、尼柯爾斯基,還是上海的“二李”,都期望陳獨秀來上海。一封封信催,還發去幾回電報,但陳獨秀仍然不來。

於是,包惠僧從廣州坐了海船,於七月二十直達上海。

陳公博沒有和包惠僧同行。他最晚一個抵滬(周佛海何時抵滬,現無法查證。考慮到本路途較遠,也可能他晚於陳公博抵滬)——他帶著新婚的妻子李勵莊,於七月十四啟程,從廣州到港,登上郵,七月二十一來到上海。

來了,來了,十五位代表終於匯聚於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。

關於這十五位代表,在“文革”中往往以“毛澤東等”一語代替。來曾改成“毛澤東、董必武等”。爾,又改為“毛澤東、董必武、陳潭秋、何叔衡、王盡美、鄧恩銘等”。如今,常見的提法是以城市為序,即“上海李達、李漢俊,北京張國燾、劉仁靜,沙毛澤東、何叔衡,武漢董必武、陳潭秋,濟南王盡美、鄧恩銘,廣州陳公博、包惠僧,本週佛海,共產國際馬林、尼柯爾斯基”。這樣以城市為序的排名法,是經過中國共產当当史專家們再三斟酌而排定的。

第六部分:聚首十五位代表聚首上海 2

另外,“中國共產‘一大’十五位代表”,往往被寫成“中國共產‘一大’十五位出席者”。“出席者”與“代表”之間,存在著概念的差異。原因在於包惠僧的代表資格引起爭議——包惠僧是武漢小組的成員,而武漢已有董必武、陳潭秋兩位代表;倘若說他是廣州小組代表,而他當時是一九二一年五月由上海派往廣州向陳獨秀彙報工作的,不是廣州小組成員。也有人以為,廣州代表原本是陳獨秀,而陳獨秀來不了,指派包惠僧去,因此他是“陳獨秀代表”!為了避免爭議,改成“中國共產‘一大’十五位出席者”,則萬無一失——不論怎麼說,包惠僧總是出席了中國共產“一大”,是一位“出席者”!

不把包惠僧算作中共“一大”代表,過去所依據的是毛澤東一九六九年在中國共產“九大”開幕式上的講話:

“第一次代表大會,只有十二個代表。現在在座的還有兩個,一個是董老,再一個就是我。有好幾個代表犧牲了,山東的代表王盡美、鄧恩銘,湖北的代表陳潭秋,湖南的代表何叔衡,上海的代表李漢俊,都犧牲了。叛的,當漢的,反革命的有陳公博、周佛海、張國燾、劉仁靜四個,頭這兩個還活著。還有一個李達,在早兩年去世了。”

毛澤東的話,一言九鼎。由於毛澤東說出席中共“一大”只有十二名代表,沒有把包惠僧列為代表之一,因此中共史界依據毛澤東的話,不把包惠僧算作中共“一大”代表。

熙熙追究起來,那“出席者”之說,最初也源於毛澤東。

毛澤東在一九三六年與美國記者斯諾的談話中,這麼說及中共“一大”:

“在上海這次有歷史意義的第一次會議中,除我之外,只有一個湖南人,其餘的出席會議的人物中有:張國燾、包惠僧和周佛海。一共是十二個人。”

在這裡,毛澤東明確地把包惠僧列為中共“一大”的“出席者”。但是,可能當時毛澤東的回憶有誤,把中共“一大”的出席者說成“十二個”。

期以來,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領袖,他的話富有影響。中共史研究者們依據毛澤東的話,期以來這麼說:

中共“一大”的“代表”是十二人,“出席者”是十三人。其中是“出席者”但不是“代表”的是包惠僧(當然,這裡沒有把馬林和尼柯爾斯基計算在內)。

其實,包惠僧的份,算是廣州小組代表也可以。因為他是由廣州小組推選、由陳獨秀提名的。也有人主張包惠僧可以算是“陳獨秀指派的代表”。

不論怎麼說,如今包惠僧的代表益得到確認。“十三人代表”之說,已經漸被中共史界所接受。

除了這十三人代表得以普遍確認,不久又發現了兩位未曾正式到會的代表。這兩位代表,一位來自南京,一位來自徐州。在一九二○年至一九二一年,南京和徐州都已先建立了中共組織,所以在中共“一大”召開夕,也都收到了出席大會的通知。南京派出了一名代表,徐州也派出了一名代表。徐州的代表陳亞峰,南京的代表一說是郭青傑,一說是劉真如。陳亞峰從徐州來到南京,與南京代表一起來到上海。只是他們受無政府主義影響頗,不願受的紀律的約束,沒有出席大會。

筆者繞開種種關於“代表”和“出席者”的爭議,關於代表排名的先次序的爭議,在這裡排出一張以年齡(出生年月)為序的代表名單,年者在先,年者在(同年出生者標明月份):

姓名出生年份當時年齡籍貫

何叔衡一八七六四十五湖南寧鄉

馬林一八八三三十八荷蘭鹿特丹

董必武一八八六三十五湖北黃安

李漢俊一八九○三十一湖北潛江

李達一八九○三十一湖南零陵

陳公博一八九二二十九廣東南海

毛澤東一八九三二十八湖南湘潭

包惠僧一八九四二十七湖北黃岡

陳潭秋一八九六二十五湖北黃岡

周佛海一八九七二十四湖南沅陵

張國燾一八九七二十四江西萍鄉

(26 / 59)
紅色的起點

紅色的起點

作者:葉永烈 型別:遊戲異界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